
类型:地文景观
等级:五级
位置: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溪口镇觉庵村
坐标:E106.70,N30.12
性质
华蓥山宝鼎始建于唐代,盛于清咸丰年间,自古就享有“宝鼎称灵岌,华蓥第一峰”“山河俯瞰周千里,绝顶登临眼界宽”“西朝峨嵋,东朝宝鼎”之美誉,是全国八大佛教圣地之一。宝鼎风光瑰丽,记载于古代典籍,闻名于巴蜀大地。历代宦官名士、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不少诗词歌赋,仅清代《华银山志》就收录了数百首。
外观形态与结构
宝鼎是华蓥山的第二主峰,周围群山拱卫,山形似鼎,故称“宝鼎”,其主峰海拔1590米,其耸于华蓥市溪口镇之南,邻水县西部,重庆江北区华秦乡北端,峰顶高耸,气势磅礴,千仞绝崖交错,幽深山溪相随,风光旖旎秀丽,引人入胜。天晴时,登顶而望,近可览千丘万壑,渠江风光;远可见重庆、广安、华蓥等地市景。宝鼎山的舍身岩、薄刀岭、一线天、之字径、银峰屏等景点,蔚为壮观。其旁的“睡女峰”,恰似一躺卧的美女,凝望天空,等待心上人。宝鼎山有蔚为壮观的“四绝八景”。四绝为日出、佛光、云海、圣灯,八景为华蓥积雪、宝鼎连云、三花异树、九字灵泉、渠江落照、石镜斜阳、华严古洞、玉壁浮光。历代官宦信徒、墨客骚人,纷至沓来,烧香拜佛,虔诚祈祷,观光猎奇,饱览风光,留下不少诗词歌赋,传于后世,清代释昌言主编的《华银山志》就收录了200多首(篇)。
环境背景
自然背景:华蓥山宝鼎位于华蓥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内,区内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山地气温的总趋势是随高度上升而降低,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1.6℃,最冷月为1月,为4.1℃。因其主峰海拔位于1590米,夏季最高温度25~30℃,体感舒适、凉爽,是避暑休闲的绝佳之处。
文化背景:华蓥山宝鼎庙会始于唐代,盛于清咸丰年间,在宝鼎山岳型自然风景与宗教礼仪建筑群交相呼应,“宝鼎”是全国八大佛教圣地之一。在宝鼎先后兴建了光明寺、黄龙寺、南宗堂、观音寺等百余座寺庙,以其悠久丰厚的佛教文化闻名天下,享有“西朝峨嵋,东朝宝鼎”之美誉。至今,每年仍吸引数十万佛教信众前来朝拜。千百年来,宝鼎光明寺影响深远,形成了以宝鼎为中心的庙群。虽然历经历史的沧海桑田、大自然的风雨雷电、人世间的褒扬讽贬,但她“普度众生,惩恶扬善”的理念未改,仍以“一览众山小”的气度守望着川东门户。正是有了宝鼎这方圣地,才使华蓥山的人气旺盛,“宝鼎”灵光四射,成为川东的佛教圣地。
规模与体量
宝鼎是华蓥山的第二高峰,海拔1590米。站在宝鼎,万象排空,气势磅礴,天气明朗,可览重庆城、江北城、南充城、合川城、岳池城、邻水城、华蓥市城,但见万壑千丘,起伏如浪,渠江、嘉陵江、御临河、大洪河尽收眼底,似素丝飘带,银光闪烁;夜可观方圆百里的万家灯火。
物质与组成
华蓥山宝鼎位于溪口镇,溪口镇地处四川盆地川东平行岭谷区的华蓥山中段西缘,渠江东岸,海拔在206.7~1590米之间,宝鼎为最高点,最低点在庆华镇中间房村。襄渝铁路沿华蓥山脚纵贯南北,将溪口镇自然分为大致相等的东西两大部分,东西两部分的地形地貌有着明显差异。西部低丘广布,地势偏低,多为丘陵,又以低丘为主,深丘较少,其间散布着一些平坝、台地;东南部是华蓥山中段的西翼部分,大部分是中、低山,山区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突出,有成片的石林和众多溶洞,如玛琉岩瀑布、溪口的仙鹤洞等。东南部群山参差,沟谷穿插,山高水冷。
成因演化
华蓥山宝鼎,既是川东平行岭谷地的主体山,又是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和盆东平行岭谷的天然界山之一。由于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华蓥大地受强大的水平压力再次抬升,将深厚的沉积物强烈褶皱变形,华蓥山宝鼎由此形成。由于强烈的新构造运动控制和改造了原有的地貌形态、结构、水系格局。新构造运动时期,在地面呈间歇式、震荡式上升的背景下,受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影响,引起潜水面位置的变动,这对华蓥山宝鼎地貌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它控制了岩溶发育的方向、性质、强度。受构造运动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侵蚀强烈,由于抬升和风化作用强烈,宝鼎山区域内断层密布、沟壑深邃、奇峰怪石、断崖广布,出露岩层古老而完整,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石林、石芽、溶蚀槽谷、残丘、石峰、漏斗、落水洞、暗河和多层溶洞。其他:华蓥有传说普贤大师得道于此。唐至德二年(757),乡民捐资建成“瑞峰禅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更名为“光明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共建庙宇38座。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相传分别为菩萨出生、出家、成道日),数以万计的香客抬着架香,跳着云童舞前来朝山拜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