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2月,为改变我国工业布局,调整经济结构,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作出了加强“三线建设”(即在我国纵深地区建立一个工农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的战略决策,根据“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华蓥山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被选定为“三线建设”的光学仪器和机械加工基地。自1965年初始,一批由沿海大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及部队官兵、本地民兵组建的数万名建设大军,来到险峻异常、荒僻冷寂的华蓥山区,在当年华蓥山游击队浴血奋战的崇山峻岭中安营扎寨,开始了“三线建设”的艰苦创业。
至1967年,三线建设者仅用两年多的时间,在方圆仅百公里的华蓥山区,建起了明光仪器厂、华光仪器厂、红光仪器厂、兴光机械厂、金光仪器厂、江华机器厂6个以“光”命名的国营军工企业。1971年至1972年,长城机械厂、燎原机械厂两个省属军工企业在华蓥山中拔地而起。自此,在华蓥429平方多公里的红色土地上,8个军工企业及其它们的主人----三线建设者,成为了华蓥山新的细胞,在大山里扎根、发展和壮大。
至上世纪70年代初,华蓥山三线企业形成了从基础加工到精密产品配套成龙的生产格局,各种工艺水平和加工手段都居于全国领先地位,部分产品质量已接近或超过国际同行业水平。以军用光学仪器、枪械、火炮引信为主的各种军工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出华蓥山区,进入国防和科研领域。1974年,华蓥军工生产出了我国用于军事测距的第一代光学测距仪和标有“中国制造”的高精度航天飞行器跟踪测试仪等高尖端光学产品。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国际形势趋于稳定,国家进入改革开放起步和发展阶段,华蓥三线企业按照国务院“调整改造、发挥作用”和“以军为主,以民养军,军民结合”的方针,开始了军转民的调整改造。至90年代初,三线企业通过技术革新、技术引进和内部改革,挖潜力,大力开发民用产品,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活力。先后研制生产出了照相机、望远镜、化油器、摩托车、高压锅、自行车飞轮、摩托车配件、农用汽车、气枪、气枪弹等畅销全国的军民用产品,有的成功打入国际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1年,三线企业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44篇、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含创造发明奖)31项、创造发明获专利权9项、获省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16人。
为促进三线企业所在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1978年11月,经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了华蓥工农示范区(1979年10月改为华云工农区),至198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华云工农示范区设立华蓥市。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8个三线企业坚持“厂社结合”的方针,与地方共商大计,共谋发展,在人力、物力、技术、资金上给予了地方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促进了华蓥市的建设和发展,为华蓥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为建立适应市场需求,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实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根据国家的产业调整政策,华蓥市域内的三线企业逐步实施调整、改造和搬迁。至2002年,域内8个军工企业全部搬迁至重庆市、成都市、南充市等大中城市。自此,三线建设在华蓥的发展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三线建设者给华蓥人民留下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