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em.name }}
华蓥市: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好每一名学生
日期:2025-09-10 来源:广安日报
【字体:  中  小 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山城华蓥,群山叠翠之间,城镇化浪潮奔涌向前,人口持续由乡入城。面对流动学子“上学难”与“上好学”的双重命题,华蓥市将教育公平视为最优营商环境、最硬城市配套、最暖民生工程,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扩优提质教育项目,全力托举每一个孩子的梦想。

布局之变

一幅动态绘就的“教育地图”

城镇化带来的首要挑战是生源的“潮汐现象”。老城区学校“装不下”,乡镇学校“吃不饱”,曾经的布局略显失衡。面对“农村空、城镇挤”的结构性矛盾,华蓥市拿出“调、增、融”三字诀应对措施。

“调”,是果断地收缩与整合。对生源持续萎缩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稳妥推进撤并,将资源集中到乡镇中心校。以天池片区为例,华蓥市对天池红岩片区三校四点进行了整合,将天池初级中学设置为九年一贯制农村寄宿学校,有效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远、接送难”问题。

“增”,则是提前布局。今年上半年,华蓥市累计投入教育资金970万元,新(改、扩)建及维修学校6所,新增学位880个,从源头上化解“大班额”焦虑。

“融”则是探索联盟化、集团化办学。以优质品牌名校为龙头,捆绑华蓥本地学校,组建“命运共同体”。目前,华蓥中学已与巴蜀中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试点开展“指导帮扶型”合作,争取巴蜀中学委派学校管理人员到华蓥中学挂职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华蓥中学在高中全学段设置“巴蜀班”基础上,增设初一“巴蜀班”,惠及学生1000余人。根据规划,华蓥市还将继续积极参与省级“网链共享计划”,争取融入重庆“教共体”管理体系,探索“2+2+1+N”跨省域集团化办学模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师资之活

一场关于“人”的革命

教育公平,关键在“人”。如何让优秀教师从“学校人”变成“系统人”,是破解教育均衡发展难题的核心。面对城镇化带来的挑战,华蓥市在师资重组方面积极探索,多措并举。

“教师是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2021年,华蓥市毅然打破教师管理的“孤岛效应”,开启了“市管校聘、县管校用”改革,将教师编制全部上收至华蓥市教体局,按照“学段统筹、学科匹配、城乡一体”原则跨校竞聘,打破教师用人的“终身制”。2024年推进城乡教师校长轮岗交流58人,农村学校上挂城区学校培养33人,实现了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的逆向流动。

教师培训是点亮教育的火种。华蓥市严格执行学校公用经费不低于5%用于教师专项培训的规定,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中、省、广安市三级培训,精心组织华蓥市本级、片区、学校三级培训以及中小学新任教师培训、教师岗位轮训和校长任职资格、在职校长提高培训,仅今年上半年,华蓥市就已开展各类教师培训1000余人次。

华蓥中学青年教师刘婷说:“作为刚入职的教师,每一次培训对我来说都是难得的‘充电’机会,让我收获了宝贵的知识和技能,也帮助我一步步成长为更好的人民教师。”

在重视教师培训的同时,华蓥市还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通过高校选聘、公开招聘等途径,及时补充数学、化学等紧缺学科教师。2024年,华蓥市招聘教师34名,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优化了教师队伍的知识、年龄和学科结构,为教育事业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内涵之丰

一场“千校千面”的特色突围

教育不仅要有质量,更要有辨识度。在保障基本教育质量的同时,华蓥市也鼓励每一所学校,积极探索打造独特的教育品牌,找到自己的品牌密码。

近年来,在“三维三做”党建品牌的引领下,华蓥二中大力倡导“弘毅教育”,充分利用华蓥红色资源,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教育引导学生赓续红色血脉。

华蓥二中校长袁海林说:“我校‘弘毅教育’是根据华蓥山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凝练而来。‘弘毅教育’秉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华蓥山红色精神,在磨砺学生坚强意志、培育学生健康身心、激励学生自主乐学等方面十分有益。”

双河小学通过一场场生动有趣的生命教育活动,为学生筑牢心灵防线,守护孩子成长。今年6月,该校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

华蓥市占云小学将武术纳入课后服务;华蓥职校坚持立德树人,开展“三爱三节,三禁五守”系列养成教育,涵养学生好习惯;广安市现代实验中学开设绒花非遗工作坊……在华蓥,一座座能滋养学生不同天赋、包容不同个性的成长花园接连落地,教育公平的内涵更加饱满鲜活。

如今,在华蓥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教育公平与城镇化不再是“二选一”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和谐共生的时代必答题。(华蓥融媒 杨婷)

【我要纠错】
相关文件: {{ item.title }}